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学反思 >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是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语言很优美,但是太抽象,一开始读了几遍,感觉自己读不懂,更合况刚上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感觉难度太大。诗里边的诗意,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
        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但是若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去读,难免太过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去感受诗意的兴趣 。
  课堂上,我把课文分成了4部分去进行教学。
     前6段,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我范读前两段,遇见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此类的好句子时,便停下来,让孩子们去反复接读(指名读,齐读),不刻意去讲好句子的“好”,而是给孩子读的时间,他便有了感受的空间。当我们读完前6段时,我第一个开放型引导便抛给了孩子们:你们喜欢花的学校吗?这时,很多孩子便说喜欢,因为花儿们可以跳舞、狂欢,可以雨一来,就放假,可以穿各种各样的花裙子等,也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因为他们的学校太严格了,出去玩都不可以;老师还发他们罚站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都读懂了课文,给我带来了惊喜……
    我把最后的7-9段放为一部分,这次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并去想象:花门见到妈妈后可能会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精彩的:告诉妈妈自己放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见妈妈要跟妈妈说太想念妈妈了……
     课上完后,我有了新的思考:1、统编教材的编排还是有道理的,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思维简单、课文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教。2、课堂上,只要放开,让学生充分的读,一定能读懂。但不是放任自流地读。3、教诗,必须要引导,但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禁锢孩子们的思想;而是想办法去“开放”孩子们的脑与心。
 

发布于:2019-01-11作者:王腾岚

上一篇:《那次玩得真高兴》教学反思

下一篇:教学反思《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