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首先,《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在引课上,我把古代人用打结的绳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故事情境图和课外阅读“你知道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放进了课堂导入之中,让学生在知道分数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方法的逐步形成,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像这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的不多,幸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还不错。从而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研究分数的欲望,同时也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引课上这点做的比较成功。
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 大胆放手,自主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理解单位“1”,感知分数意义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让每个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的4幅图中有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图形,分别表示出1/4,可以涂一涂,圈一圈,之后展示学生是如何表示1/4的,让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表示1/4时,同样表示的是一份,为什么对应的,有的是1个,有的是2个,也有的是3个,甚至半个……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整体在变化,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每一份所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进而对这四幅图进行分类:一个物体的和一些物体的,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单位“1 ”,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找出把谁看作单位“1”,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让学生举例,让学生结合实际找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在这整个环节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的过程中全面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单位“1” 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部分内容,我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点比较成功。
第二环节: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再次操作,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找到其他的分数,同桌合作找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图形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让学生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难点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学生找到很多分数,大部分分数还是停留在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这样的分数,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从多个物体中找到不同的分数,突破难点处没能想到更多的办法,我就引导总结了分数的意义,有些牵强,没能很好的突破难点,正如薛校长所说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情境下让其说几个分数表示什么,进一步剖析分母表示什么?(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表示什么?(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线表示什么?(平均分),这样突破难点,学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校长的一席话,让我在难点处不知如何更好的处理分数的意义豁然开朗。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动手操作、同桌合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够灵活,教材难点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突破难点处没能想到更多的办法。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与提升。
上一篇:《约分》教学反思
下一篇:《努力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