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华龙区实验小学 李少纯
“小数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概念教学,它的基础就是三年级对小数的初步认识。拿到课题时,我就想到了有不少老师讲过这节课,大多数都是利用教材中的尺子图研究学习的。当时我就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让孩子易于操作探究,又有强烈的感知。
记不清哪位专家说的了,“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生动、深刻地指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利用“数形结合”方法使“数”和“形”统一起来,借助于“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小数,直观与抽象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我把想尝试以正方形这一直观模型作为思维表象的载体,通过平均分形象地展现小数形成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理解小数意义的表象模式的这一想法给安老师和李静老师她们几个进行了商量,她们表示支持这一想法。后来群策群力,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课堂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让学生从直观模型图中认识一位小数;受到探究方法上的启示后自主研究两位小数;最后在推理、联想中认识三位小数。
其中,认识一位小数时老师扶的稍多些。因为考虑到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要真正理解小数这个抽象的数概念,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内隐而独立的,我们看不见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教学中精心设计了“画一画0.1”的数学活动,设法将学生的认知外显化;再结合直观图示拓展到0.2、0.3、0.4等一位小数,而且要求说出这些“零点几“的小数表示的分数,沟通一位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突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学生从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研究一位小数这个方法上,是不难想到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来研究的,关键是给学生提供这个材料,如果提供分好之后的正方形,我们认为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如果带上暗格,也怕有什嫌疑;什么都不带,课堂上又要求学生精准地平均分,怕耽误时间,最后决定画草图,只要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的种种情况,只顾划线也不数,画多了又涂掉;分好了纸还有剩余等意想不到的情况。此外,在汇报自己的想法时,好多学生不带平均分,除了语言上的疏忽之外,可能也跟他没有真正经历平均分有关。
还有一点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得不够充分,以及自己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原因吧,虽然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儿童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也为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和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提供了形象支撑,但明显由于后面的时间不足,观察引导发现总结“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以及计数单位这两个点,就匆匆过了。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再钻教材,会更多的了解学生。
上一篇:《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下一篇:搭配问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