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尚勇乎”之心得
华龙区实验小学 刘晓晗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样的区别?《论语》中对于“勇敢”有怎样的释?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对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
孔夫子曾经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听到这个话非常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说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论语・公治长》)。“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オ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用生命去偷盗不是大胆勇敢么?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鮮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
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選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家人吵架了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毎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这是我在阅读论语《论语》“君子尚勇乎”篇之心得。
上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下一篇:反思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