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学反思 >

《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读后感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本书是吴正宪老师几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精粹,是她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结晶。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着: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一、热爱儿童是吴老师数学教育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
“一切为了儿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但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并不容易。吴老师做到了,并且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热爱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人在她的课堂上都得到满足,使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吴老师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这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体现在她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她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吴老师认为应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感觉到数学很神奇。好奇心人皆有之,不论大人或孩子都会对一些神奇的东西产生兴趣,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对一些奇妙的东西就更喜欢接触和研究,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的转化为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动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课堂高效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无论吴老师的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们的课堂没有故事,课堂上过于严谨,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注重语言的表达胜于知识结构的建立,每节课重知识又胜于思维训练,有时候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又高于过程。总之,与名师课堂比起来,感觉自己的课堂就是教课本,而非知识能力。所以我在想,每一个知识都有一个网,若从每个网的每一个节点入手,明确知识结构,在教学中逐渐建构,学生头脑中还会是锻炼无层次的吗?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下,故事层层铺入,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动口,不断猜测、观察、推移、实践......孩子还会感觉数学枯燥吗?
三、尊重学生
“尊重儿童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吴老师对学生尊重的一个表现形式。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对优生我们要严爱,对中等生我们要关爱,对后进生我们要厚爱。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身遇到很多困难,内心深处就已经萌生出自卑的心理,如果要是再对他投去鄙夷的目光,甚至讽刺、挖苦的语言,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后进生将心灵之门重重的关闭。如果这样,教师将和这些学生永远没有思想和心灵的交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从尊重后进生做起,相信一定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认识到了以前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存在很多误区,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惧怕老师,不能展现给学生的总是威严的一面,我应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和他们做真正的朋友。
四、勤于反思
勤于笔耕,做教师可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吴老师写的很多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长常见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
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即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是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发布于:2021-04-27作者:任珍珍

上一篇:《母鸡》一课反思

下一篇:《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