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
《圆的认识》中核心素养在哪里?从学科和生活整合的角度,“圆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动态的视角去研究现象,用数学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建立数学模型,体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的平面图形。在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基础上学习的。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图形,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
为了让课堂有浓浓的“学”的味道,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学生走向“深入”。创造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的数学课堂。为了准确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存在什么困难?如何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前测学习单。
课前准备:
学习单(一)
1、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写出3个即可)
2、 相信你对圆有一定的了解,想办法在纸上画个圆。
(1)、我会用 这样画 (2)、我还会用 这样画:
3、 知道或听说过圆心、半径、直径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不知道的请继续下一题)
4、 关于圆你还知道哪些?
5、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6、小明说:“圆没有棱角,是圆圆的。”他说的对吗?请把你的理由写下来。
前测发现学生能够做到:1、能认识圆。2、会沿着圆形物体描圆。3、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
前测发现学生不会用圆规画圆存在:1、圆规的握法不对,抓住圆规的下端。还有用握笔的方法拿圆规。2、圆心不固定。3、用圆规画圆的时候,圆规固定不动,转动纸画圆。
根据前测结果确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圆。
二、画圆
1、出示前测的结果,思考画出“不圆的圆”的原因。
2、示范画圆。
3、动手实践,交流技巧。
三、探究圆的特征
1、自学圆各部分名称。
2、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四、一分钟挑战画圆,感受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
五、强化圆的特征
六、球场上解释圆
七、回头看,梳理本节课知识。
八、拓展
我的努力:
一、退到幕后,让学生上台。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渗透了数学文化。
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初步感知圆从古到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美的使者和化身;探究过程中,我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让学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数学课堂摆脱枯燥乏味,真正美丽起来。
三、从关注知识到关注方法。
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这也是我应该努力的地方,希望学生能够从“学会”到“会学”。
上一篇:15表里的生物
下一篇:《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设计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