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邂逅数学阅读 品味数学文化

 
邂逅数学阅读  品味数学文化
 
大家好!我和晓阳老师于12号—14号,在美丽的辉县百泉湖畔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文化与数学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到会的专家有清华附小许淑一老师和易博老师;浙江永嘉南欲晓老师;洛阳名师席争光老师,以及辉县当地的几位老师,通过观察他们的数学阅读课,聆听他们的报告讲座,我与大家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学阅读的意义
1、长远意义
去年10月份,在郑州举行了首届“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文化与数学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不知道当时我们学校有没有派老师参加,那个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理念“数学课也要追根溯源,回归数学阅读之本,追寻数学文化之根,在大气而厚重的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今年又提出“倡导数学阅读,思考并实施数学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也应是数学改革的方向”因为一些走在前列的学校和老师,通过自己的数学阅读课堂,发现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现实意义
数学文化和数学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文化本身就蕴含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而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对数学文化的提炼加工。因此,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和数学阅读内容。其实有些地方小学考试中,已经加入了这样面的内容。(举例-温州考试)
二、“数学阅读”的界定
1、我们对“阅读”的认识来自哪里
人人都知道,我们对“阅读”的认识肯定来自语文学科,“语文阅读提高了,不得高分都难”。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的阅读经验:拿到一个作品后,老师要为我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呢?接受作品和作者的信息,产生鉴赏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消费者”。
2、什么是“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中,学生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它应是作品与读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一种读书行为,就像经线和纬线那样,交织在一起。因此,数学阅读不仅要读出阅读材料中的显性内容,如情景故事、解题过程、数学家的故事等,还要读出隐性内容,如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还有一些具有数学特点的表征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把某种现象表达出来,在这里还要具有数学特点,比如线段图)
如果非要给数学阅读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数学阅读是以已有的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阅读经历为基础,通过对数学语言、数学材料的感知、理解、推理、演绎、反省内化等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再现解决问题和体会数学文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从数学文本中获取有意义的积极的认知心理过程。
三、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弱
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无法找到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它。即使在探究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也很难激活他们可利用的资源理清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听课中我有切身的感受,南欲晓老师借百泉学校学生上课,给出阅读材料《阿维森纳配药问题》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抽离出数学信息之后,就再也提不出问题了,南欲晓老师只好一点一点引导着来。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
2、数学阅读方法不当
表现在学生读数学材料也用语文阅读方式进行,如划好词好句、读带有修辞性的句子等,缺少有效的认知工具来表征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其实在没有对孩子进行数学阅读训练之前倒也正常,别说是孩子,我们的语文老师读完数学文本材料后,也不太会用有效的认知工具来表征和解决问题。(举例-《河马大叔爱吹牛》)
四、解决策略
1、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指的是数理性的问题,属于“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就是3W.即what.how.why.(举例-分解质因数化有限小数)
2、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过程阅读
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理解、演绎推理、反省和内化。(举例-旅游团)
3、指导学生进行指向思维过程的阅读
指向思维过程的阅读要实现两个转化:
第一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
第二个转化:根据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还能回顾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举例——烤松果)
五、数学阅读的分类
1、非连续性文本的数学阅读。(举例-南欲晓老师的新闻阅读)
2、连续性文本阅读—数学绘本。(举例——《小鸡搬家》)
六、数学阅读的定“姓”
观点一:数学阅读一定不姓“语或文”
观点二:数学阅读一定姓“数学”吗?
        是的,数学阅读一定要上出“数学味”。
        不一定,数学文本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之后的材料就不是提升数学素养所需元素吗?
个人观点:数学阅读姓“儿童”一定不会错。
七、数学绘本的选择
八、引发的思考
一节数学阅读课的目标定位是什么?是学习某一个数学知识的提前渗透?还是要取代基础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亦或是针对某一知识的拓展延伸?
结语:语文阅读,让学生心灵温润,数学阅读让学生思考理性,两者融合,必将滋润并孕育更多智者,对于数学阅读,尤其是数学绘本的阅读,上路就能看到风景,行动就能有所收获。希望有老师敢于尝试,让我们邂逅数学阅读,品味数学文化,我们期待在数学课堂上,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发布于:2018-11-22作者:李少纯

上一篇:课堂教学随笔

下一篇:龚雄飞学本教育报告会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