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展示新课改的魅力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这些特征为影响学生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好像是被捆住了手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必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少一些限制 ,多一份惊喜
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构建,学生思维的开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完成,老师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总觉得不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无意识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教学口诀“一一得一”时,只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请学生根据图写乘法算式,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1=1;(2)1×1=2。我没有指出谁是谁非,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谁讲得清原因,谁就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交流特别激烈,出现以下发言:生1:只有1朵花;生2:只有1堆;生3:只有1个1……生n居然说:“因为只有一堆,每堆一朵,1个1是1,所以1×1=1。”当生n说完后,孩子们已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了。此时,我突然觉得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打心眼里不敢小瞧这些孩子。由此导出口诀“一一得一”学生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在之后的其他口诀的教学中,我继续放手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兴趣异常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不仅能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最快的30秒内算了32题)而且连二年级才学习的7、8、9口诀也能同理推导。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原来,课堂上适当放手,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讨论、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会绽放出如此耀眼的火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讲得多、不放手”的倾向,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老师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并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次数,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新问题,当你去解决它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别无选择,你只好在碰到问题后,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摸索出需要哪些知识,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试想,如果在学习新知前,我们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铺垫”,那么当学生有一天突然要独立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新问题时,他该会多么的手足无措啊!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按教材的学习进度,确定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假如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比作“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对新知的探索就像“摘果子”。那么,“复习铺垫”就是提醒学生“摘果子”时的该从哪儿开始“跳”,该怎么“跳”(即限制“跳跃起点”和“跳跃方式”),而“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则是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想一想,如何“跳”才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摘到“果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如果惟恐学生“摘不到果子”拼命地“铺垫”,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能力低下,这样的“好心人”做不得。教师应该是”好心人,但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要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体察学生,准确地定位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要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在果树下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应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
都说“只有创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生趣,生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说到“创设情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人教版教材。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时,让学生从现成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好象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难道主题图的作用到此为止了吗?我在困惑中尝试,在尝试中有了感悟。
二年级“角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两个学生手中拿着剪刀,五角星等许多带有“角”的东西。备课时,第一反应就是将这张情景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但仔细一琢磨:不对,“角”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呢?于是,课前我就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吗?”并要求每生至少带一样实物。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角”的实物(除了课桌上现成的课本、作业本等,他们还带来了积木、自己折的五角星,四角扑克等,甚至还有个孩子得意地宣布他发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活动角——妈妈晒衣服的裤架)。但是,在请他们指“角“时,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只指着“角”的顶点,这说明学生对“角”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反复的实物触摸中充分地感受“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角”。后来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角”时,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能光指着它的顶点;“角”有大有小;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上的“角”相等……
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所得,重新认真地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原来可分为两种:(1)自然情境类——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挂图,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游乐园”中“畅游”,找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娃娃;(2)活动方式类——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或操作的方式,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就属于后者。
享受着尝试成功的幸福,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新教材在给我们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课改真的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理念—观念—行为”是一个很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所以,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理念,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审视“主题图”,寻求最佳的切入口,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迷人的“内在魅力”,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发布于:2018-11-22作者:李静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

下一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