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听”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语文课由哪几个环节组成,以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教师在听课时,首先要看的就是授课教师如何安排课堂环节。
比如,我听一位教师讲《陈太丘与友期》,因为是第二课时,他没有将重点放在疏通文言字词上,而是放在了读课文与分析人物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读课文、复述故事、默读课文、分析人物、概括主旨、拓展延伸、小结和作业等环节,环环相扣,有头有尾,完整合理。
听课时,除了注意执教者对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状况,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听”重点、难点的突破
教学的重点、难点通常指教学中某些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它们有些来自教材本身,也有些是因为学生自身语文能力有限而产生的。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被顺利突破,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
听课时,我们要仔细听执教者是如何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往往是体现教师教学经验和智慧之处。比如,我听一位教师讲《懒惰的智慧》,他不但把懒惰与智慧的矛盾关系处理得很好,还把懒惰的智慧讲得很清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位教师用了举例子、联系实际等方法加以说明。在后面的教学中遇到前面刚刚讲过的内容时,他还会及时巩固,强化记忆。
第三、“听”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一句及时的鼓励、一句到位的评价,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优秀的教师善于运用课堂语言,与学生达成心灵的沟通。
比如,我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经常用“试试看”“是不是还没准备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能不能再完善些”等非常具有人情味的语言,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说出更精彩的答案。他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偏袒,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更是耐心教导,关怀备至,让人看了为之动容。
此外,身体语言也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我看到有的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说“请”,同时掌心向上,好像在托起明天的太阳。这一举动,透露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待。
第四、“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一般说来,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此外,板书还对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有辅助作用,应当引起教师重视。听过一位教师讲《美猴王》,其板书重在展示美猴王的外表美和精神美,外表美又分为身世美、动作美、语言美、神情美等;精神美体现在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等方面。教师精心设计,用一幅图就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强化记忆。
教学媒体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恰当运用多样化的媒体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容量。但教学媒体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比如讲《美猴王》的那位教师,只是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张与美猴王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美猴王的形象,这样做就很恰当,体现出语文的特色。
第五、“听”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氛围。优秀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完成情感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执教者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或者是创设某种情境来激发学生?这些都是教师听课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我曾听过一堂作文课,授课教师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就像在和学生拉家常。其实他是在启发学生“找米下锅”,教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的一些事情加工成文章。同时我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上开展语文活动时,师生低层次的信息交流过多,课堂看上去挺热闹,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还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问题,但自己却游离于学生之外,甚至频频看表,这些都是不好的表现。
第六、“听”课后总结
一节公开课讲完,授课教师通常会与听课者交流,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感受。听课者也会对这节课作出中肯的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有了真诚的评价与交流,执教者和听课者才能真正读懂、读透这节课,使彼此都有收获和成长。
在这一环节,听课者首先要认真听执教者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边听边想:他为何这样处理教材,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他是怎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听课者除了要听执教者处理复杂教学问题的方法,还要思考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有没有其他更加行之有效、简便易做的方法,如果有的话,要把它们写下来,并在点评环节及时说出来,让执教者也有所收获。
此外,听课者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一般来说,一堂好课要做到有科学性,即所呈现的材料、知识、观点是正确的;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是准确的,即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也要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评课时大都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听课者应边听别人的评价,边与自己的评价作比较,看看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听一节课,我们的听课本上记录下的应该不仅仅是执教者的得失优劣,还应该有自己的反思之法、借鉴之道。然后,将获得的启发记录下来,与自己的教案进行对比,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打磨,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这样不断反思、总结、实践,我们就会不断进步,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听课的意义所在,也就是所谓的“双赢”。
上一篇:《童话里的城堡》教案
下一篇:如何指导教学“看图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