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申爱华
案例:
朱家辉,今年七岁,男。双眼皮大眼睛,长得特别精神。看上去就是一个美男子。爸爸工作忙,妈妈在家照顾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他是最小,在家娇生惯养,对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分不清是非。孩子刚入学,上课纪律比较差,爱摸东西,咬手指,把铅笔衔在嘴里,把橡皮擦撕烂,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书写字迹潦草,不是没有铅笔,就是没有橡皮。老师点名批评只能坚持几分钟。读书更别说了,就连要求背诵的课文古诗弟子规都背不下来,学习巩固经常写不完。
分析: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黄鹏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把孩子的行为和家长做个交流,了解到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各种习惯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认为孩子还小,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娇惯,没有抓好教育方式方法,没有耐心,时不时又给孩子一顿揍,说是揍一顿其实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导致孩子根本不听父母的话。老师一说孩子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爸爸妈妈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
措施
经过和家长交流,发现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家长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同时,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不喜欢学习。我心里一惊,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我不会。”我顺着问:“不会才需要学习啊,如果你都会了,就不用上学了,对不对?”他说:“因为我不会,所以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
接着赶紧给家长联系,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 明白孩子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生活中显现出来,正是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措施造成的,我劝导他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对他的身心都没有好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在孩子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切忌急燥泄气。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李老师和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思考
经过一个学期教育,朱家辉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上课走神的毛病有些改善,每天的作业书写也工整了许多,上课老师写作业,他也不左顾右盼,会抓紧时间,他知道辨别是非、守规矩了。虽然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只要在孩子身上多些功夫,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和关爱,有个花朵花苞都美丽的心态,孩子的生命之花总有一天会绽放!
 
 

发布于:2019-01-15作者:申爱华

上一篇:有效教育实践心得

下一篇:读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