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错误”
老师们在教学中,总是希望学生把题做正确,避免出现差错。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差错。对此,一些老师叹息、抱怨,甚至指责。 过分的苛求,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限制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长此以往,孩子自尊心就会受挫,自信心就会动摇,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会”等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
教师对待孩子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分清原因,予以宽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怎能苛求孩子不犯错?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差错”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差错——完善”的机会。
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差错,或者可以对差错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不要因为惧怕差错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教师应在关注孩子的动机、尊重其认识、保护其积极性的前提下,施以恰当的处理:
冷静的分析——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多问问孩子,你是怎样想的?然后针对其错误的性质和原因,对症下药;
恰当的评价——完全错误时不存在的,只是对错比例是“三七开”、“七三开”还是“对半开”的问题。重点放在分析差错中的正确方面和出现错误的原因上,要说明哪些地方时对的,哪些地方还差“一点点”;
灵活的纠正——相信孩子有能力纠正自己的“偏差”,热情的鼓舞孩子克服困难,并舍得花时间给孩子思考的余地,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再扶着孩子一起走向成功......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篇二
下一篇:《这条鱼在乎》教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