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教年级中,或多或少有几位学生不喜欢美术课,自称,“没有美术天分自由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美术教学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这些孩子到底不喜欢美术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美术教育中的“失败”。通过和学生们的交谈与调查,我认为:
不喜欢美术的孩子,多半是因为家长或美术老师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对孩子的兴趣点和潜能不敏感,所以无从提供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如果对孩子的所言所行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让孩子在心灵上造成一道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师更多地是对少儿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往往把少儿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技巧训练,只有技法而没有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受此教育的学生注定只能沿着别人的路走。其实,少儿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画家,更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让孩子学会运用美术工具来对生活中“美”的东西进行评价。而当前的这种片面做法,直接影响了少儿美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的心裁,才可能促使少儿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而这些,都是少儿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看到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送到美术训练班,希望孩子在绘画方面能有所成就,过早、过高地对孩子提出了技术性要求。他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不懂少儿美术教育规律的做法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天性,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这些思考,对于美术教师的我来说,所带来的启示很多。总之,艺术是需要领悟的,美术教育前提不但要能够调剂学生的精神和智力,在整个学习中的状态,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是起到陶冶其情操,优化其精神生活的作用,引发和培养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对“美”的事物与“美”的境界追求的欲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