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是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创设现实情景,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能根据图形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猜、找、画、说、做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以前教学这节内容时,课堂上只是师讲生听,这种局面单调乏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过这节内容之后,他们对“平面图形”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直观认识的层次,并不理解面和体的关系。这段时间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实施此教材,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激趣中引入。
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装有各种形体的口袋,让学生用手到口袋里摸,然后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物体,“神秘的袋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1、体会面在体上。
2、感受面与体的区别。
3、在生活中找面。
三.应用——在游戏中体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让学生用准备的材料做自己喜欢的图形,用立体图形的面印图形,用各种图形摆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1、能较好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在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看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学“面”由“体”得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如剪刀、印泥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条条道路通罗马”,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认识平面图形》。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在活动中学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灵活地学数学”,总之,“活”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