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重点探索求商的方法,是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起始课。在教学设计上分为4个层次。第一,通过文字和图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列出除法算式。第三,呈现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个学生的思路,它们都建立在平均分的操作的基础上:一种是用不断连减的方法找到商;另一种通过不断连加的方式去思考,观察的角度正好相反。第四,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呈现出来,并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小精灵的话给出提示“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并通过“想:”的方式,呈现了想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同时,渗透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复习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本节课的基础,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学习
1.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在设计意图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
3.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和明确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8页做一做,20页练习四1-3题。
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求商的方法,逐步形成运算能力。由于这里是学生初次接触“求商”,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商。
上一篇:灵魂之爱
下一篇:读《吴正宪与儿童数学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