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
——平均分教学随想
平均分的教学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种子课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在昨天的研讨中,我们二年级初步确定了教学思路。例1是把6块糖分成3份,分一分。我以为这点内容并不难,课本呈现6分成1、1、4;1、2、3;2、2、2。我们预估到学生可能会先出现第三种2、2、2,然后我们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然后观察比较得出“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下定义的方法让平均分的含义清楚明了。我以为这没什么难的,大概十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然后再学怎么样平均分。
可是在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6根小棒分成3份时,学生小手窸窸窣窣摆来摆去,大概有5分钟时间了,我说:“用手势表示你有几种分法?”一种的有十几人,三种的也只有十几人,两种的也有十几人。咦?始料未及的现象啊。随即放弃了学例2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想。先让一种的学生发言讲解,然后两种的补充,三种的再补充,学生才恍然大悟,然后出现了第四种第五种……然后就对比观察是重复的分法。
现在想来有些懂孩子们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把什么分给几个人,意思即是平均分,所以学生的意识里是“分”就是要分的同样多,才会限制了思维。
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读懂孩子真的很重要。
第二节课教学怎样平均分,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第一种方法是一个一个的分;第二种是先每份分2个,再一个一个的分;第三种是3个3个的分,一次分完,联通后面的包含分。我以为这个地方可能有些难,学生上来就会想到每份分3个,怎么办呢?所以我用操作加讲授的方法把一个一个的分法全班演示,然后再让学生操作以及画图连线法。心里还想: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二种我还讲。我提问:“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学生很快就说出:“还可以2个2个的分”,我说;那你试试吧。咦?学生会操作也会表达,还有学生喊着:“还可以3个3个的分,因为三六十八”……
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起了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打开有无限的能量,相信孩子真的很重要。
上一篇:让学生把会做的做对
下一篇: “你买的草莓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