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小学低年级起就应该着手进行的引导和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塑造其果断,坚韧和责任感的个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分为“教”、“扶”、“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教师的“教”为主;第二阶段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变化;第三阶段放手让学生以自我管理为主。                                                              
第一阶段——以“教”为主
学习规范、明确要求、培养自律能力。
   首先,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班规”“校规”,以此作为孩子行为的准则,作为孩子判断和评价自己言语和行动的依据。约束孩子的行为。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熟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力强检查、评比和监督、使学生的局执行逐步符合规范要求。其次,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将“学习”,“纪律”,“卫生”,“礼貌”制成很有吸引力的图片布置在教室,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的激励法。从而,很好的调动了学生遵守纪律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由“他律”到“自律”
    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各方面的行为已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但仍然以教师的“他律”为主。本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过渡。
1、制定班级公约,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2、 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自我教育。
3、从小事入手,进行随机教育。
4、无声教育胜有声
第三阶段——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已经养成了一定自律能力后,就可以用将班级的管理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让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引导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锻炼的机会。老师在设定了大目标,确定了要求后,就不要轻易更改,让学生反复训练,而不是经常变化要求,使学生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导致训练效果不好。只有持之以恒,学生学的自律能力才能提高。

发布于:2021-04-30作者:吴书会

上一篇:“我不想学数学了”

下一篇:让“后进生”在爱的雨露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