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水果》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水果的形状和色彩。上这节课我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回忆自己都吃过什么水果,都是什么味道,很多学生都能积极的说出自己吃水果的感受,我把带来的水果放在箱子里,请同学来猜,通过用手触摸,猜猜是什么水果,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提高了自己感受知识的兴趣,都积极的参与进来,通过师生的探讨,对水果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认识,表现起来就降低的难度。接着我出示范画,引导学生观察好看的色彩组织在一起非常漂亮,自己也能画的更漂亮,老师提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水果,
我有一些困惑,就是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孩子较小,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中不提倡绘画技法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比如课上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不知道怎样画?这时我就会比较矛盾,如果我画给他们看,那他们就会照我的原原本本画下来。这样可能会禁锢孩子的思维,造成绘画的局限。所以我只是用语言仔细描绘事物让孩子自己结合观察与想象来绘画。美术教学需不需要范画,怎样给学生作范画,这一尺度怎样把握?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大树都很熟悉,因此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中,学生对大树的图片展示、创作实践、自编故事进行丰富联想,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首先大树对我们的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大树的外形特征。我在黑板上画出基本的大树一些外貌特点让学生们进行欣赏、分析。接着我提问大树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对大树的观察,了解大树是由树冠、树洞、树干、树枝、树根等结构组成。此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接着根据学生爱做游戏的特点,我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学生们画大树。结合我们手掌张开后,犹如一棵树的外形特点,我在黑板上范画。描出手指的外轮廓,形成树枝的效果,再向下延伸至手臂形成树干,接着再添加树杈,树叶和树根,一棵完整的大树就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方法简单有趣。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会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学画大树。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能力。并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然后又展示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大树图片,并让学生讲一讲,你还觉得大树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尝试创编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快乐,我从作业的完成、作品的构图效果、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给予指导。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有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效果也不错。
美术教育随笔(4)--美术作业如何评价
《美术课标程标准》在论述美术作业评价时指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确实,每个学生的美术作业往往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的每次作业时常又会有其个人的某些进步,作为教师随时发现这些“亮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强化审美个性的发展。同时,每个学生的美术作业总会有某些不足或可以值得进一步拓展的方面,需要老师帮助指出,并引导其进一步完善或深入,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弥补不足,获得持续发展的兴趣与潜力。然而,在过去的美术作业评价中,有几种不良的做法至今还在制约着学生的美术学习:一是教师始终高高在上,以成人的目光要求儿童,仅抱着挑刺的评说来“数落”学生的美术作业,以画得像不像或技法熟练不熟练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其缺点是让学生缺乏自信,乃至使他们丧失持续学习的兴趣。二是现在比较多的是仅在美术作业上评出“优、良、及格、不及格”的等级或打上分数,许多学生发到作业本看了就翻过,从来就没有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得这样的一个评价结果?以至于评价失去了它的意义。三是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评价对他们没有帮助,而怀疑、轻视老师的做法。四是老师包办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自己作业的反省中来。看来,改革目前的美术作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质量的发展非常关键。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在美术作业的评价标准上既要建立适当的评价要求开展评价,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评价观。
美术教育随笔(5)--美术成为与外界沟通的纽带
美术逐渐成为了与外界沟通的纽带、桥梁,美术活动使许多孩子从自卑中解放,恢复自信,得到了健康的成长。对于有些智能发展迟缓的孩子,可采取以下的美术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
有个孩子叫明,平时不喜欢表现自己,说话不多。上美术课时,只要他一举手,我就给他充分发言的机会,并且回答正确的话,就给予两次表扬,这样他就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即使他讲得不对,也不要一口否定,而采用“请你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或者“你讲得不是很确切,不是很妥当。”等话语。
二、增强自信心
由于明的绘画技能低于同龄孩子,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给予特别指导。例如,上《放风筝》一课时,可以降低对他的绘画要求。其他同学既画风筝,又画放风筝的人群,他可以只画放飞的风筝。明的风筝画得很成功,得到了表扬。明增强了自信心后,逐渐改变了动作慢,作业时间长等不足。这一方法适用于明否认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注入情感、耐心、爱心
对明要倍加关心爱护,遵循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一旦发现他有一点点微乎其微的进步就加以表扬,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现行的教育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获取,这几乎成为教育的重心。其实,给予孩子表现的自由与知识的获取是同样重要的,事实上儿童在进行自由表现时会自觉运用知识。如果没有运用知识的内驱力,知识也就成为死的知识。
通过上述美术教学方法,再来看明的绘画作品,与同龄人的绘画作品差距明显减少了,虽然与同龄人的画相比有一点差距,但基本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重点,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绘画水平的提高,对明的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班主任说:“一年级时的他根本不会扫地,只是站在一边看看;现在呢,他能拿把扫帚扫扫地。”班级的同学也都说他有了进步。
深入探究明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的教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虽然明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却不能正视儿子心智发展缓慢的现状,一味要求明读书,与同龄人达到同样的水平,明的情感受到压抑,封锁了智能的发展,灵动的艺术幼苗也因此夭折。
而我认为明可以在美术领域发展,美术教育促进他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现在,他的绘画水平已与同龄人一样,完全正常,智能得以加速发展,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甚至将来某一天他会超过同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下一篇:流程性评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