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石》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五自然段。
2.结合图片,理解“陡峭”的意思。
3.仿照课文的句子,练习说一说石头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2、书写“巨”,强调笔顺。
3、指名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品课文,探究写法
(一)、仙桃石
课文介绍了这么多奇石,我们就先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吧!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中是怎样介绍这块石头的样子的?
学生自读,指名说。
2、出示第2段
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边读边想象“仙桃石”的样子。
3、出示“仙桃石”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仙桃石,和你想象的一样吗?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这块石头的样子,还运用动词,把这块石头写得妙不可言。
4、出示课后练习题第一幅图
你能用上“好像”说说这块石头吗?指名说。
(二)、猴子观海
1、出示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指名说。
2、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并用“——”画出描写这块岩石样子的句子。
学生自读,画句子。指名说。
3、出示句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只石猴怎么样?
生:有趣、可爱
指导朗读,体会动词的运用。
4、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你一动不动的干什么?你会想什么?
5、出示整段文字、图片
这块巨石在哪儿?结合图片理解“陡峭”的意思。
男女生比赛读。
6、当小导游介绍。
(三)、小结
作者在介绍“仙桃石”“猴子观海”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动词,介绍了这两块巨石的名字和样子,写得形象逼真,奇特有趣。
三、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
“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也另有一番趣味。
(一)、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在第4、5自然段中,选择一块你最喜欢的巨石,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思考:文中是怎样写巨石样子的?你能不能表演或当小导游介绍一下?(时间3分钟)
学生自学。
(二)、小组交流
出示要求:四人小组合作,组长确定交流哪块巨石。每人从以下的向度中选择一个,先在组内展示,等会儿面向全班汇报。(时间3分钟)(四个向度:读课文、说样子、演一演、小导游介绍)
(三)、展示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后,精讲补讲:指导朗读,体会“有趣”,背一背。
四、学习写法
我们通过作者的描述,认识了这四块巨石,请你再快速地看一看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在介绍这四块巨石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二人交流,指名汇报。
师小结: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一,使语言生动有趣,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写法。
五、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黄山的奇石可真奇特啊,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岩石,作者就没有具体说了,你能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介绍,也用有趣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介绍吗?
指名说。
六、布置作业
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了你们的介绍,可着急了,也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出示课后练习题的图片
课下请你给这些奇石起个名字,并写下来它们的样子,好吗?
上一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下一篇:1000以内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