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读后感
学期刚开始,当其他老师从学校图书馆拿过来这本书,我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想着这里面提到的课得有多完美,这本书得多有意思,所以在学期初的时候我就着手开始读这本书。这不读还好,一读呀,把心中对这本书所有的美好都打破,这本书条理性不强,个别语言不太通顺、甚至书中还有错别字,可以说是食之无味。说实话,我是硬着头皮读完的。读完之后,书中讲的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作者的老师乔本武先生自从教以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中学所学的课文,为什么早已全无印象、片字不留?更可怕的是,每每翻起手边的教材,他感觉自己现在做的,也只是让自己身上的悲剧在一届届学生的身上不断重演!面对着仅有的、大半被涂黑的教材,桥本武下定决心“自己动手做一本国语教材!”。这个时候,一本沉甸甸的《<银汤匙>研究笔记》诞生了。
为把《银汤匙》这本薄薄的小说变身为可以连续讲三年的中学国语教材,桥本武先生亲手制作了一本“一个人”的教学指导纲要,分别写了:各章的授课时间应如何分配?每一章应拟什么样的标题?哪些地方是教学的重点,为什么是重点,又该如何讲解?
谁都不曾想到,就是这所“接收公立中学落榜生”的“破落户”学校,在桥本武进校后的第16年,成为东京大学录取率全日本第一!
读完之后我不禁思考,作者黑岩祐治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读者些什么,如果单纯的讲这个故事,那么这本书不会在日本那么畅销。所以回过头又系统的看了看,才发现这本书每一章都是以“恩师的条件”为起始,有“做一位有能力满足期待的老师”、有“不辞辛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等等恩师的条件,为了理解这些恩师条件的意思,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这一遍的感觉和第一次完全不同,有选择性的看、有目的性的看,才真正领会到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意思。
书中作者的恩师桥本武先生虽然不说你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帝国大学;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东京大学,但是他告诉学生,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去面对你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那些问题。书中说到的绕远、跑题和岔道的话题,比如:在《银汤匙》课堂上,桥本武随时会把小说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变成一个个深入到历史、文化、社会与生活内部的入口。忽而由日本各地的神话传说跑到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不经意间又由日本的英勇传奇牵引出了中国的孙子兵法……就这样毫无限制、天马行空!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全学科的学习类似,比如数学课上不要单纯的教数学知识,科学、生活和品德教育都可以掺杂进去,要不断打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感,注重学科整合化。语文老师可以和美术老师共上一节课、数学老师可以和科学、品德老师共上一节课都是完全可以的。另外,我们现在所谈的各种素养中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是要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用学习的方式去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能够用学习的方式增加人生的资本,为自己的未来赋能。于是在这个教室里边的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很大的能量,而且这种能量能够让他们自身旋转起来。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以上只是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思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上一篇:影子教学反思
下一篇: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