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尹瑞珍 《我要的是葫芦》故事生动有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开始葫芦长的很好,那个人很高兴。后来葫芦叶子黄了,落了,小葫芦也一个一个都落了。前后对比后再学习中间的段落找原因。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不足之处是: “自言自语”只让学生知道了意思,如果再进行练习说话,学生会理解更深刻。另外,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还好,但是还需要拓展练习,多训练几句,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句式。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上一篇:《草船借箭》反思
下一篇:妈妈睡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