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三下午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学校组织我们数学老师看了一节刘松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视频课,这节课打动我的就是学情前测,课前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情况,整节课都是利用学生课前测试的学生资源进行课堂,老师能够在课前清楚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程度,知道哪个地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能够根据学情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我决定尝试一下,我选择了《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课本上出现几组算式,根据算式让学生去发现,我感觉假如按课本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样问太笼统,担心学生不能够从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来推测商的变化规律,于是设计了学习单,细化课导学案。如第一组数据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我这样设计的:
1、题目中的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有变?
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感觉这样细化问题一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轻松回答出来检测题目。课一开始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四人小组汇报,轻松掌握知识点。结果全班三组题目答对的才四个学生,假如全班只有这几名学生会,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只能白白浪费时间。所以决定选择让这几名学生全班汇报,其它学生可以补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并且获得有效的课堂,同时终于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用大量时间交流后出现无效学习情况,原因是四人小组中没有一个学生理解,这种情况的交流是不会出效果的。另外学生的思维不检测很难备到,只有检测了才真实了解学情,教学具有针对性。每个问题提问谁也都在课前清楚,时间长了还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都让前测到位的学生去汇报,追求上进是学生的本性,在每次对学生认可中都会激励每个学生,我想在今后课堂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