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校内随堂听课中碰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女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较胆怯,表达也不太流畅,甚至还有点害羞的样子。这时,上课的教师也许害怕时间来不及,担心他精心设置的教学环节完成不了,就看也不看那位女生,冷冷地说:“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一位老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担心他的教学时间,而是耐心地等待,并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管几分钟后这位女生还是没有完全回答正确。过了一会,这位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请刚才那位女生回答,只是难度比较小而已。这位女生顺利地回答正确了,而且声音比刚才响亮多了。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女生在随后的教学中主动举手而且正确回答了一个难度并不小的问题。这位教师充分肯定后,带动全班同学为她鼓掌。
应该说,两个教学情景回答基本差不多,都是女生回答问题由于害怕错误,回答问题比较胆小、羞涩,声音小,表达也不太顺畅。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常见的教育现象,无论是教育处理方法,还是教育的结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智慧都是不同的,充分说明了对教育理解的不同层次,非常值得反思和借鉴。
首先,教育是需要等待的。在案例中第一位教师的眼里,最宝贵的是他的教学时间,是他精心设置的教学环节,是他眼中的标准答案。而第二位教师则不同,他耐心地等待,虽然最终那个女生还是完全回答正确,但是他等来了学生由胆怯到勇敢的进步,从回答不准确到回答准确的进步,而又有什么还比学生的这种进步更重要呢?非常遗憾,第一位老师没有能够等待到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向学生提出其“精心设计”的问题后,立即叫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或另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不断重复问题,或迫不及待地暗示、启发,更有甚者急于求成的灌输,唯恐学生的“冷场”,打乱其教案中“教”的计划。长此以往,学生为迎合老师的心理,配合老师完成“教”的计划,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问的脱口而出,答的应对如流。实质上,如此的你问我答是肤浅的思维活动,是低效的教学活动。
依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教育是需要等待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应该先让学生尝试开垦,给他们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等待”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而不是急于求成地满足课堂的表面“风光”。
等待是一种保护。在等待中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多的保护了其继续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也许,在案例中前一个老师的课堂上,那位女生再也不会认真听课,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再也不会大声勇敢的表达观点,因为她缺乏安全感,缺乏被保护的成长环境,而这恰恰是教育最不应该看到的。相反,在案例中第二个教师用等待保护了学生的信心,在保护中为学生营造了“允许错误”的宽松环境,设置了“阶梯式”的成长空间,所以激发了学生了不起的成长进步。
上一篇:表内乘法一教学片断反思
下一篇:二上数学广角—简单搭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