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一段报道,凭课堂上的学习,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没有美国学生富有创造性。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代数学论强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数学”,“做数学”的方法绝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我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之后,例2"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先读题找出信息后,让学生利用小棒按题目要求分一分。学生大多一下子想到3个3个地分,这时,我提示还可以怎么分?学生说:“可以1个1分地分。”这时,我带着大家分了一轮,问:“分完了吗?接下来怎么办?”“再分一轮“这样学先操作的思路打开了,分完之后,观察,口述分的过程。当我问: "还可以怎么分时?”学生一下接上了.还可以2个2个地分。我就让学生再去分,分过一轮后,剩下6根小捧.不能2个2个地分了,就改变分法,再1个1个地分。重视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体会到平均分过程和方法的多样化。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尝试去分,分的结果要直观明了,再由我带着大家!一手拿小捧,一边说:每2个一份,一手取出2个放在桌面上每2个一份,每2个一份让学生体验这种平均分的特点:一份-份地分。
在《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活动经验为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形象化的支撑。
学生开阔的思维来自有序的实践操作,在活动中发生,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能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儿童的学习就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生的。让儿童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学以致用。
上一篇:《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下一篇:《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