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段主编陈先云指出:要树立整体教学观,在教学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以往教材相比,我喜欢统编教材,它有明确的双线结构编排使单元整体感更强,我也乐于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
比如,本单元《学弈》指向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两小儿辩日》指向口语交际,明确辩论方法,初步体会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初步感知科学精神。基于这两则古文,我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定位为:进一步突破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一、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这篇文章依旧以问题导入,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的:
针对课题《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孩子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为什么是“一百个”?为什么是“之后”?一百个问号后诞生的一定是“真理”吗?等等。
二、整体感知,发现规律
带着问题,同学们初读课文,读毕,孩子们明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作者的观点,为了更好地整体感知文章,我追问:
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孩子们梳理内容:1-2段;提出观点;3-5段:证明观点;7-8段:总结观点。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呢?
1.选取恰当数量的事例证明观点
同学们发现,作者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事例选取的数量是恰到好处的。他们由此想到我之前讲过的文学作品里为什么一般都是“三”次,三只小猪、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进而又总结出,三个事例不多不少,正好既能有力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不会太啰嗦显得文章冗长。
2.事例的描写要有章法(按照一定顺序,详略得当)
承接上一个问题,我与同学们一起梳理了三个事例,并让他们根据板书说说自己的发现。
他们发现每个事例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来写的。而且第一个和第三个事例都详细写了提出问题和得出结论的部分,而提出问题就是对应观点的“一百个问号”,得出结论的部分就对应观点中的“真理”。他们还发现如果详写反复实验的部分,那么文章表达的观点就不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了,而是“有志者事竟成”。孩子们发现相同的事例详略不同,表达的观点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