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个“懒”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老师这一称谓和职业的界定,自古就有。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称谓和职业,暂且不去讨论这一职业的定义,就只想说说怎么做一个“懒”老师。
从小就没有当老师的志向,可是就单单的考上了师范学校。从此,踏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有过消沉,有过激昂。也不乏不符合实际的梦想,即使工作岗位变化,也未曾中断过。前段时间读了教育局配发的书籍,看到书中成功的案例,会想起自己,仿佛其中许多似曾相识。随着年龄的变化,越是品读就越激发了这种梦想,总是盼望着能够梦想成真。
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故事》、《致青年教师》和《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这几本书,使我对如何做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大有一种想尝试的冲动。因为,上一轮课改的尝试,所以梦还在。也因为,一个梦想的成功有时候需要耗费一个人多年的精力,甚至需要终其一生。虽然不在教学一线,但也想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每个工作在一线的同事,希望他们做个“懒”老师。
为什么会这么想,还是源自于自己的经历和读书的体会。首先,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做一个“懒”老师。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春天,它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由原来的工具性向人本性转变。既然是人本性教育,就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的认知规律,而把学习变成一种经历,就是学习的本质。雷夫的做法,就是从兴趣出发,把学生的学习最大程度的生活化,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使其成为学生生活的经历,这样学习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要想使学习成为经历,唯一的做法就是“师退生进”。杜郎口、东芦、洋思成功的经验都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师退生进”是通向课改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这就为我们做教师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其次,自身的原因,需要我们做个“懒”老师。在社会生活中教师被各种禁忌“束缚”,在家庭生活中教师充当着主力军,特别是女教师更是如此。虽然教师不是体力劳动者,但是面临自身衰老加速和疾病的困扰问题,教师群体要远远高于非教师行业中的同龄人。是教师太累吗?答案未必一致。所以,从自身出发,教师在不降低工作质量的同时,要更多的关心、关爱自己的身体。这就需要减负增效。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会,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最后,做“懒”老师有办法可循。《第五十六号教室的故事》和《致青年教师》中都给我们列举了教学管理中的“懒”老师的做法,是从学校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不要急、要相信学生。《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做个“懒”老师的具体方法。而这些,需要我们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品味。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个“懒”老师呢?首先,要找准方向。方向错了,越是努力,犯的错误就越大。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方向,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所以,要多学习,少抱怨,多实践,少观望,多智慧,少盲动。真正在教学中站在教育的高度思考、审视、谋划、反思自己的行为。其次,要研究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生有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好奇心和展示欲是他们的共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的展示欲,这样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作为一种经历,要最大化的让其接近生活,使学习,特别是学科学习最大程度的生活化,使其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年人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是有规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要经历“带入——体验——兴趣”这样一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很难成功的。特别是雷夫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的作用。然后,要讲究方法。“懒”老师是身懒心不懒,要善于动脑,利用智慧。比如《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中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使用,以及《第五十六号教室的故事》中雷夫上大学的学生经常回来排练莎士比亚剧、打棒球等,都是利用“兵教兵”、“兵强兵”的方法,实现了“代师传艺”的目的。这时候,老师只能当个“懒”老师了。最后,不要着急,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不会急,就不会让学生害怕,要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执着,要抱有“无心插柳”的心态。这些,都要教师能够沉住气、敢于放手。
我相信,在课改的路上,只要肯学习、善思考、不着急、敢放手,我们就会共同迎来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那时候,我们肯定会,也一定会在那个如诗如画的春天里自由的呼吸,畅快的生活。
上一篇:适时放手也是一种智慧
下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