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小学生数学能力分析

小学生数学能力分析
                    
华龙区实验小学     谭永莉
论文摘要: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应用能力比较弱的现状,通过观察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学生本身的基本素质不够主动;记忆广度较小;学习方法不当。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抓不住知识的本质。结合实际解决这一现状的具体策略是:首先调整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为提高应用能力打基础。其次,老师吃透教材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教学。最后,以平时练习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    知识的本质
一、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弱的现状。
使用新教材教学已有十几年时间,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刚接触时我和许多教师一样认为新教材 “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但是,经过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应用能力比较弱,与同事交流都有同样的感觉。学生应用能力较弱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课堂上学习的关于计算思路或者是概念性的知识会说及时练习也会但是再拿到书面的实际题目中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二是:对于解决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会根据条件找思路,列综合算式说思路就更难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每一为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关注这一问题。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应用意识缺乏的原因、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一些具体做法。对现在学生应用能力较弱进行分析其原因及解决策略。
二、小学生应用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学生家庭背景。
其中《新课标》中提到“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与农村家庭的比较多,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
经查阅相关的资料得知农村的学生记忆广度比较小,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全部经过有效地加工就已经记忆消除了。
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更是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学习的知识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对单独学习某一块知识理解的比较好,但是,要把所学的许多知识块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图时,学生没有这个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比较散的,在应用的时候就不能熟练的把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使应用意识缺乏。
3、学生的分析问题、审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教育教学的理论上说,《新课标》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尤为重要,审题能不但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
从数学本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说,数学中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先进行认真的审题才能给予解决。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题目的审题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高3分米,侧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由于学生审题时对于“长方体侧面”没能理解,当时错率比较高。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直接影响应用的能力,主要有一部分的学生就没有分析问题的意识,我们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拿着题目就问老师,当老师给他读题目还没有读完他就会做了。这就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学生分析问题不思考,对给出的问题含糊不清的读题,对题中的条件不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有一道判断题“有一个分数分子不小于分假分数”。很多同学都没有进行分析问题的思考选择了“错”。对于题中的“分子不小于分母”就应该思考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
4、老师课堂教学中没有抓住 知识的本质。
前一段电视上有这样一段视频“一位小朋友在背5的乘法口诀时,背到三五的时候,就会背错,结果小朋友说我就记不住三五,三五太难了”。为什么三五太难了?因为小朋友不理解三五为什么得十五,她这是死记硬背太难了,这就是没有抓住知识的本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不住知识的本质,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就不能比较准确的应用在问题的解决上。
三、解决学生应用能力弱的一些策略。
1.调整学生本身素质为提高应用能力建立条件。
(1)、扩大学生的记忆广度。
对于扩大学生的记忆力广度。主要方法是:A、进行数学阅读。把书上的概念、公式、定律等,一字一句的反复读,理解准确,动嘴说一说,可以小组读,同桌读的形式进行。这样能达到比较好的理解和记忆。B、书写可以加强记忆。俗话不是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写一写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平时我还会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这一单元的内容并完成单元知识结构图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建构知识的系统性。
(2)、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我的做法是把班级中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有问题的的进行分类,我们班具体有这样几类:A、不会听课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B、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主要表现是每一科的学习时间不会安排;学生时间和课余时间不会安排。C、只会“鹦鹉学舌”不会分析和思考的。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指导,对于A、B两类主要是结合家长解决,先把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搞好,再说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C、类学生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借助一些练习题,给他们讲解解决实际问题时该怎样审题、分析题、怎样思考的具体做法。在进行强化练习。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调整好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那么再去培养学生各方的能力就会好做一些。
2、吃透教材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教学。
      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上 我有幸学习到了现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3个W和1个H”,“3个W”分别是:what,是什么?就是这节课学什么?wby,是为什么?包括老师为什么要讲这些,学生为什么要学?where,是到哪里去?也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个h”是how,是怎样到哪里去?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其中这里面的wby指的就是知识的本质。例如:“分数与除法“一课,这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另外一种意义,3/4块表示把3个月饼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3/4块。如果我们每节课老师多一些思考,抓住每节课的本质,那样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就会心中有自信,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有所帮助。
3、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审题能力训练我主要采用“对比性练习”。例如:单位换算把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学生老因为审题不清而出错。6.05L=(   )L(   )ml容易与6.05L=(   )dm=(    )ml搞混。把两道题目放到一起练习学生记忆比较深以外,也能掌握这类题的审题方法。这种方法还适用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等。这样的练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解题思路。
对于分析能力主要是平时练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分析。不管是什么题首先要读题目的要求,而且要一字一句的读。然后,找准其中的关键字或词句。接着,看问题求什么?确定是学过的那一块的知识。最后,确定用什么方法解决。关键就是在练习时要有序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另外,分析问题时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较大数的认识时,出示“38645”这个数让学生与它交流知道了什么?(它是一个五位数;它有几个数位;它的组成是什么;······)这样的训练过后学生在做题时分析的比较快了。现在我教学五年级对于“男生占全班的5/8”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男生占5份用分数表示是5/8;女生占全班的3/8)。
只要我们老师把握好练习课,把练习的题目进行分析,并整理出比较符合学生思维的解题思路,先老师引导,再放手学生自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会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的时代作为老师不能只想花样百出的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这一门学科的魅力。
 

发布于:2020-07-05作者:tanyongli

上一篇:教学总结

下一篇:从“题海”中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