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物体,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卡片一张、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新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0厘米呢?
5、尺子上从数字几到几是1厘米?(生举例)
二、新知探究
(一)、毫米产生的意义
1、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宽是多少?(生:18厘米)
师:实际有多长呢?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宽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指生汇报(预设:18厘米多一点,大约18厘米,18.3厘米)
师: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不能用整厘米来精确的表示书本的宽度?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
总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二)、认识1毫米
1、师: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每个1厘米中间有什么?(很多小格)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用手指一指,你能指清吗?为什么?(1毫米太小了)
师:1毫米究竟有多小呢?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请你拿出卡片,用手捏住,然后捏卡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片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师:把卡片收起来,没有卡片,你能徒手比划出1毫米吗?10毫米呢?(同桌之间互相比划)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
2、认识几毫米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毫米,考考你,这是几毫米(课件出示2毫米)你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有2个小格,1个小格是1毫米,2个小格就是2毫米。(指生重复说)
师:这又是几毫米?(课件出示3毫米)
预设:有3个小格,1个小格是1毫米,3个小格就是3毫米。
师:怎么判断是几毫米,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预设: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
师:这又是几毫米?
介绍:每1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是5个小格,5个小格是5毫米,再加上2个小格就是7毫米。
师:(课件出示8毫米)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数出这是几毫米吗?
总结: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演示)
师:其他的1厘米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指生上台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
师:反过来也就是,10毫米=1毫米
师:这是多少厘米,又是多少毫米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预设: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个10毫米,2个10毫米就是20毫米。
师:这又是多少毫米呢?
预设:11毫米。
师:你怎么数的这么快?
预设:这有1个大格是10个小格,又多了1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多了1毫米,是11毫米。
师:所以11毫米也可以说是1厘米1毫米。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让学生掌握在测量时如何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出测量结果。
2、量一量
指导生如何测量。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约12( )
(2)、蚂蚁的身高是6( )
(3)、课桌的桌面长是70( )
(4)、一支铅笔长约18( )
4、判断
(1)、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毫米。( )
(2)、教室的长约8米。( )
(3)、课桌宽约4毫米。( )
(4)、一支粉笔长75厘米。( )
(5)、玲玲的身高为125厘米。( )
四、全课总结
现在,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怎么区分这3个长度单位?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上一篇:《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下一篇:数学难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