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思考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造为上”是统编教材编写的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特点、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确保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下,语文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时代的学生生在和平年代,对于国家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的认识大多来自书本和电视,将语文教材内容和具有教育意义的课件相结合,播放一些名人事迹、历史英雄事迹,不仅能让抽象难懂的知识更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些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感染学生,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一)关注目标的递进和整组
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需提前解读、理解教材,螺旋递进地学习同一个语文要素,例如下册的学习,必须以上册的学习为基础展开。实际教学中循序渐进、前后联系,展开针对性、规范性的教学。例如一年级下册“心愿”单元的学习,针对“心愿”展开编排,共4篇课文。通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了解革命岁月,通过剩余3篇课文表达美好愿望,连贯性较强,节奏明快,更便于学生诵读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指导更多的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速度,确保500字/每分钟。通过略读、浏览方法来扩大阅读范围。要求教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注重声调的同时把握节奏。
(三)展开课堂的过程
在统编教材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能树立学习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動进行研究和探索,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从而加强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参与,懂得合作,有共同学习的目标。
语文要素学习贯穿教学整个过程。例如《一分钟》课后练习中,“是……就……”是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学会简单的逻辑推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确保语言、思维同步发展。统编教材为了适应学生间的差异性,在做题方面偏向于开放性题目,通过开放性题目来增加语文教材的弹性、适应性。
(四)培养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完善人格培养、增强文化自信是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而小学语文教材更具优势。统编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篇目进行增加,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通过语言形式被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联合故事、表演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提升其品质和素养。
统编教材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对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实际教学中更注重尊重学生,并且统编教材在关注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兼顾学生心理特点,重点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爱国主义进行培养,确保学生可以接受并且喜爱语文学习,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上一篇:书信格式诗
下一篇:了解统编教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