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今天是2024年 06月 19日 星期三
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 教学科研 > 教育随笔 >

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多文本阅读的提出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语言材料,快速提高语文能力。在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小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非常困难的。究其原因,语文课堂阅读量偏小,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学生很难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而课外阅读,学生一般选择阅读较为零散的材料,阅读倾向于更多的休闲文本。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阅读量少,因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一定限制,回答间题的答案也被束缚在规定的条框中,很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多文本阅读教学旨在解决当前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此,我校开展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群体文学阅读教学,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提出了小组阅读的六步教学模式。
一、阅读能力的现状
学生主动的、自发的课外阅读(写作方面)行为不多;学生课外阅读量小,拥有的有关写作的课外读物偏少,书籍种类较单一;不能很好的掌握阅读方法,多数学生尽尽是浏览,粗读,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大部分小学生阅读兴趣较单一:娱乐休闲类书籍比如漫画、科幻作品较多,占据了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阅读格调层次不同,从课外书籍中获得的关于写作的只是甚微,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实行小学多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1、士曾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多读书、积累阅读量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量变是质变的标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积攒到了一定的阅读量,我们自身就会发生一个质变的过程。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一篇600字左右的课文需要两课时向学生讲解。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学生们采用的都是精读慢读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影响了学生在阅读速度上的训练。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读五篇以上的文章,注重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敏度和灵活度的提高。
3、提高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
在教学课堂上,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采用一间一答的教学模式,而课时又长,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积极性。多文本阅读教学在一个课时中会提供给学生多篇文章,文章内容多种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多文本阅读
1、根据结构层次来设计和组合文章。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筛选好的文章有机地组合起来,不能将多篇文章毫无顺序地拿来让学生阅读,应按一定的顺序、结构将文章排列起来,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依照文章的主题及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阅读、分组递进式阅读、反复重读式阅读等。
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小学的教学中,学会阅读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多文本阅读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多文本阅读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的数量得到了保障,先提高数量,再提高质量。从“间题”内容构建“群文”,让学生的阅读量与信息量得到提升,经过大量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另外让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学生只有在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之后,才能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这些作为铺垫和基础,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能让学生将阅读融人到学习和生活中,在一定的J赓性下不自觉地就完成了阅读的需求,让学生有一种轻松感和热爱感。多文本阅读目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从而被大力提倡,多文本阅读的魅力在于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在阅读的世界中翱翔,领略阅读的神奇,加深对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多文本阅读不能取代教材教学,而是
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材仍然是语文课堂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教学资源。我们一定要围绕这条主线来探究多文本阅读,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坚持阅读,学生必定会有收获的。

发布于:2021-01-17作者:董艳红

上一篇: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初探

下一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