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儒雅少年
我认为一个儒雅的少年,应该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嘴边,远离污言秽语,懂得尊重他人;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自学维护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是爱护公共财物的人;是遵守纪律的人;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团结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关爱小动物……
作为老师,我们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儒雅少年呢?我说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国学课和班会课。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和儒雅气质。从一年级开始,每周的国学课,让学生背《弟子规》、读《论语》,在国学知识的学习中,不仅提升了文化底蕴,更是在国学熏陶中规范言行,修养身心。国学学得好的学生,在为人处事、举手投足中也不知不觉中展现出了优雅气质。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的经典越来越多,也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影响之下,慢慢成为一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书达理的现代小公民。
每周一的班会课上,表扬和肯定一些儒雅少年在学校的优秀表现,比如: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在劳动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等等,如果其他同学也想得到表扬,他也会学着这些同学去约束自己不儒雅的行为,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所有学生。在表扬先进后,让同桌利用《和雅少年手册》互评,哪方面做得好,得星;哪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每个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本周要改进、努力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儒雅少年。
二、在活动中培养儒雅少年
学生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讲公德的良好习惯不光在国学课和班会课上习得,还可以在学校举办的一个个活动中养成。通过传唱优秀礼仪儿歌、童谣等形式让学生把文明礼仪的内容铭刻于脑,融化于心,规范于行。所谓理论联系实际,课上讲得再多,都要在课下、在活动中实践运用。清明节、国庆节“缅怀革命先烈、致敬英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心怀感恩的品质;重阳节“孝老爱亲”活动,培养学生孝敬老人、体贴家人的品质;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学习参加集体活动,如:升国旗仪式、“杂技进校园”活动、观看心理讲座、文艺表演等活动中,提前叮嘱学生遵守纪律、不讲废话、站姿挺拔、坐姿端正、热烈鼓掌,结束后清理垃圾等等,抓住每个契机,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之一言一行儒雅若君子。
三、家校结合,利用家长的力量。
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根源在家长,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言传身教于孩子。平时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电话家访等活动,指导家长当好文明家长,注意在家庭中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家长的榜样教育力量,确保家长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
培养校外儒雅少年,功夫在家庭、在校内。作为一名老师,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儒雅少年。
上一篇: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原则
下一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