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华龙区实验小学 任珍珍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指导学生提问:小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
师: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58页例5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生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生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减去。列式:3×4-1=11(个)。
师: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或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3×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教师小结
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对比上、下两题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计算乘加、乘减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系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说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个木马上的人数都是3个,第4个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个木马上的人数都有3个,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多的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上一篇:《草房子》教学设计
下一篇:《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