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中高年级中文教学中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中文课堂你会发现,海外的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却是费力不讨好。文言文课通常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老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文逐渐沦为中文教学中的“鸡肋”。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寓教于乐激发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文章的历史背景,讲述相关小故事,并且组织有关问题讨论来激发他们阅读原文的热情。比如,在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时,先向他们介绍孔子的生平,讲述孔子东游时和两个小孩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在故事描述中刻意隐去两个孩子的具体辩论内容,告诉学生只有读懂这篇文章,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无法决断他们之间的辩论。这样一来,为了找到答案,学生们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学习就成为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要求。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我在黑板上写上“日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出时远,日中时近”两个观点,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两个孩子各持己见?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孔子为何无法决断?三个问题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一篇:学习陈先云讲座心得体会
下一篇:承认差异正面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