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著作《做优秀的教师》,李镇西教授非常强调,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随时地记录下来。
在我们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形:有的老师,用心良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宁可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学生面题发难。逐题而讲之,往往口干舌燥,精疲力竭,遇到学生难解之处,直接授之以答案,甚至代劳代抄,考试前猜题、押宝,其效果往往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不同,讲之虽然不多,却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法,遇题调动学生多想,然后掌握“火候”,适当点拨,交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学生思想活跃,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何故?前者可谓之“授之以鱼”,后者可谓之“授之以渔”。方法各异,效果不同。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点拨,让他们感受到心灵火花的震颤,我想,这就是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共鸣。
当今时代,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增加,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老师更需要与时代接轨,了解更新更多的知识,必须竭力奔跑才能保住同一位置,慢下来只会被慢慢淘汰,我们要一直学习,才能进步。教育是一辈子的修行,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时,才能更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表达呈现方式
下一篇:综合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