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提高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正是本着怎样真正交给学生“学会学习”这样的目的。总结出“自学预习——质疑、释疑——反思指导——技能升华”四个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一、自学预习——学习预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其基本程序为“复习检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套结构模式基本上是从教师角度来考虑的。例如教学时,教师先讲例题,然后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的作法:首先让学生学会预习,要求学生做到四点:1、“读”就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概的了解,读要有侧重点:概念课应侧重读概念的定义;计算课侧重读计算过程和计算法则;应用题侧重读解题思路。2、“想”读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好好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与前面那些知识有联系,这部分内容有什么新特点。3、“画”通过读课文和想问题后,把重点内容和自己弄不清的内容用不同符号画出来。4、“练”经过以上预习,学生们已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检查预习的效果,可先做一些习题练一练。教师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辅助学习预习。课前根据新课内容出一些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题进行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这样效果更好些。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这一受用终身的自学能力。例如:《加法的验算》这一课,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验算加法?2、在原式上验算该怎样算?3、试做练习(1),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读、想、画、练”一步一步引导学习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就逐步领会了预习的要领,学会了看书的方法。
二、质疑、释疑课堂反馈阶段——学会思考问题。
学贵有疑,疑能促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小学生年龄小,富有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因自己能够以现问题而感到高兴。因而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会涉及到课文的重难点,符合教师讲课的思路,对其他学生学深入理解富有启示。这样,学生就会慢慢悟出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还要会释疑也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在自学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在释疑时,教师还要有适度点拨,这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不但可以自主地获得有关信息,而且思维能够受到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使原来模糊
第一架飞机。你们能发现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学的知识:对称。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一种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大胆的猜测、推理,当这种猜测被验证后,他们的思维被真正地激活了。
三、自主探索的过程,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要过早地去干涉和暗示。因为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纠正错误中逐渐形成的。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如果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教学时小心翼翼、时时暗示, 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 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表面上看, 问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但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无法体验探索的过程。
例如, 教学《对称》中, 我是以“剪对称”的操作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两边大小一样的图形是对称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去剪。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剪: 先对折、再剪(不能剪着中间的对称轴),这样就容易剪出对称的图形;有的学生不会剪:拿着纸,用剪
我评估(自编评估题,同学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及同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 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上一篇:探索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