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某,女,9岁。是一个懂事,学习成绩中上的孩子。自上三年级以来,课上常常走神,眼神空洞,很少举手回答问题;课下经常完不成作业。一次请***妈到校面谈,没想到***妈情绪激动的对着她说“你不知道妈妈有病吗?还不完成作业?再不完成作业,妈妈就跳楼啦!”。之后,打电话给她爸爸,她爸爸在外地,她爸爸说“老师,一些家事不想跟老师说,现在既然这样就给你说了吧。孩子的妈妈有间歇性精神病。”我说,既然这样你还到外地打工,你不担心两个孩子吗?她爸爸说“没事,她是间歇性的,吃着药呢。”哎,别人的家事不好多说。
这学期,王某的学习态度更敷衍,不完成作业成了日常,我们也不敢过多的跟***妈交流。有一个周二,王某没到校,***妈竟然发信息说“她天天不完成作业,带她去精神病院看精神病了”。还有一个周日的晚饭后,我出去散步,在一个超市门口遇见了王某的妈妈带着儿子玩。见了我就打招呼说“王某的语文作业还没完成,把她锁在家里了(她常常把王某一个人锁在家里),在楼下都能听到王某在喊叫。”我赶紧劝她回家,天黑了孩子一个人在家会害怕的,也不安全。她却说“没事老师,窗户上都有防盗窗呢。”
措施:
一:与其妈妈谈话。使其妈妈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教育方法,反思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试着和孩子交流谈心,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要在动用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二:与王某谈心。使他认识到,爸爸妈妈是爱她的,只是方法不太合适。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要体谅父母,父母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己也要认识的自己的错误。要好好学习,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思考:
幼年时常常生活在恐惧不安中的孩子,由于心理紧张不安,因而对许多活动失去兴趣,缺乏探索的精神,容易使孩子变得胆小、退缩、怯懦、孤僻。特别是王某的不安来自其妈妈,而不负责任的爸爸选择逃避,把这一状况放给妻子和孩子互相面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真担心王某迟早会出现心理问题呢。
作为一个老师,只能在学校多关注一下孩子。并不敢跟她的妈妈多交流,怕哪里说得不合适引起她精神发作。面对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除了同情,并不能改变什么呀!
上一篇:辅导员工作反思
下一篇:大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