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漫谈语文教科书选文》心得体会
王艳华
三月春风轻拂,桃花千繁灼灼之际,聆听陈先云先生的讲座《漫谈语文教科书选文》,“选文”即“选用文章”或“筛选课文”,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作品中选取少量文章作为或改编为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陈先生详细阐述了教科书选文的历史,每一阶段,都体现了选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整个讲座中,我牢记住了这段话:“关于课文的选取,叶圣陶先生还认为:‘绝不宜问其文出自何人,流行何苦,而唯以文质兼美为准。’简要地说:‘文质兼美’,就是文字要好,思想内容要好,既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语言表达形式易于学生模仿,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文以字顺,可资讽诵,宜必当如无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之所以这么美,这个选编者对教育的挚爱和执著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们统一使用的统编教材中的选文,确实“文质兼美”,大家作品语言优美,思想价值高,让小学生熟读成诵,朗朗上口,日积月累,课间编者的一番苦心。但在实际运用中,有的老师确把它们当做文学作品欣赏课,讲得太细,挖得太深,把一篇优美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违背了编者意图。所以,我认为陈先云先生说的这段话,应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视:“什么是语文教育?小学阶段是语言文字、文章的教育,而不是文学的教育,但可以说是文学的启蒙教育,要有文体意识。”
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从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出发,给予孩子们自我学习、自我表达的空间,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运用好教材中的选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把握好度,使语文教学不偏离编者意图,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上一篇:FANSI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