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能力
在平时批改试卷时,往往发现学生阅读部分失分严重。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胡乱作答。不是从文中去找答案,或者根据文中意思去揣摩答案。这跟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大关系。我们老师往往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去寻找答案。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大部分学生“从众”现象严重,一些中等生容易被尖子生的思想左右,有想法也不愿意说了,害怕说错。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会思考,也不愿深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往往是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而其他学生尤其是那些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让他们也能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一点耐心,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让老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也不要让少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大家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自己提问的良好习惯。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随时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记下来、说出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
比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的我爱阅读《月亮姑娘做衣裳》一篇文章,放手让学生去读,想想自己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答案是什么?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利在他们手里。因此,他们为了能提出问题,得去仔细阅读文章。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他们也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连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为什么不再找人做衣裳了?月亮姑娘找的裁缝是谁?”关于最后一个问题,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白云,有的说天空……质疑能力得到提高,发散思维也得到训练。
学会一点知识,只能管一阵子,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每一位教师,都要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把金钥匙。
上一篇:白说
下一篇: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