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兴奋点,投石击破水中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反反复复拿起手中的语文课本。教材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虽有时也为自己的轻车熟路而沾沾自喜,但也有诲人己倦而渴望变更的时候。我们自然没有足够的权利去改编教材,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增加学时,但我们可以竭尽所能更新教法。除了想方设法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之外,以下做法也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每一次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我必不讲课本。除了布置一些学习语文的要求,指导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之外,我首先明确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初一时我便告诉他们“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二时我说“耳听不如神听”;初三时我给他们讲“看山不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觉得一个学生只有态度端正积极了才可能主动学好这一门课程。结果每过一年,开学的时候,学生的目光中都充满期待,想听听这一学期老师又要和他们说些什么。
其次,每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必组织竞赛。竞赛是每一个初中学生都乐此不疲的学习形式。每到学期末,我都会把这一学期里我所教授的知识转变成各种形式的竞赛题,除了教材上的,再加一些课外的。在竞赛中我总是能够发现,学生对文学文化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语文答题技巧的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思考。
第三,面对教材中类似的文章篇目我尽量寻找不同的侧重点。还拿文言文教学为例,有的文章以指导朗读为主,有的文章以翻译梳理为主,有的文章以教学断句为主,有的文章以分析写法为主,有的文章以挖掘情感为主,有时又把几方面一起拿出来复习感受……不一而足。这样既能使课堂重点明确,又能让学生对所学方法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多加变化。比如指导朗读,可以范读、自读、品读、比读、议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形式不一,但效果很好,也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最后,还要关注学生语文课堂的外延。语文学习只教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我们仍要短时高效地去帮助学生积累和拓展。每节课课前,我都安排一个不足两分钟的小活动,一学期一变化。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名人名言、诗词佳句、影视剧评、书文推荐、文学论坛等等,目的是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他们感受“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真谛。结果学生总是在假期里就做好了种种准备,一个个站在台上俨然小老师的形象。记得一个学生讲名人名言,兴致颇浓,居然占用了我一节课的时间,弄得我只能在自习时再把课补上了。